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 > 熱點資訊 > 行業新聞 > 詳細信息
低價游陷阱:OTA打價格戰令從業者難維系生計
作者:admin 來源:一財網 發布時間:2016-11-05
低價游陷阱:OTA打價格戰令從業者難維系生計

  圖:低價游陷阱:OTA打價格戰令從業者難維系生計

  各大在線旅游商以自我虧損為代價大打價格戰,當報價低到一定程度時,導游、司機等從業者就難以維系生計,于是,強制購物、增加自費項目等成為一線旅游從業者的收入來源


  在一輛旅游大巴車上,導游拿著話筒喊話,要求在座游客必須到購物店購買翡翠,不要把錢帶回家,留在當地才是最佳選擇。


  這是發生在云南的一幕,這段視頻近期已經被刷屏,而這種現象屢有發生。


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日前,國家旅游局在整治“不合理低價游”情況通報會上點名批評途牛、同程等9家旅游企業。


  為何導游頻繁發生強制購物風波?低價游約談、通報也并非第一次,難道真的無法杜絕?


  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近期多方調研采訪了解到,低價游的背后其實是旅游產業批零體系運作過程中產品千篇一律,價格敏感度成為最主要衡量標準,而各大在線旅游商則以自我虧損為代價去大打價格戰,導致業者們“騎虎難下”。最實際的問題是,當報價低到一定程度時,導游、司機等從業者就難以維系生計,于是,強制購物、增加自費項目等成為一線旅游從業者的收入來源。要禁止低價游、強制購物等旅游亂象發生,必須從根源上改變整個行業體系和薪酬規則,否則依舊會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亂象不止。


  旅企大戰


  據悉,截至目前9家被點名批評的旅游企業已下架涉嫌“不合理低價游”產品800多個。


  “但是真的可以杜絕低價游嗎?這在短期內很難!除了批零體系長期的供應關系使得價格成為主要指標之外,這幾年各大旅游企業尤其是在線旅游企業都動用了大量資金去補貼,造成表面價格很低,為的就是低價爭奪游客,這已經成為常態,攜程、途牛、同程旅游等都難以停止。”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分析。


  攜程CEO梁建章曾經表示,要將價格戰進行到底!而在其這樣的理念之下,攜程一年耗資10多億元打價格戰。


  既然行業“大佬”攜程已經開始行動,那么其他在線旅游同業者也不能閑著,畢竟爭奪客源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!于是,驢媽媽、同程、途牛都以動輒數千萬元至數億元的成本進行價格戰。


  價格戰的模式就是由旅游企業貼錢,將旅游產品的表面價格做低,來吸引客人。


  部分業者坦言,其實他們并不愿意打價格戰,畢竟這樣太損傷利益,可是這就像是一條不歸路,一旦價格戰開打,就根本停不下來!如果自己停止就等于把客源拱手送人。除非所有業者都停止價格戰,不然就讓大家都“騎虎難下”。


  “在線旅游公司因為背后有投資者或者大部分是上市公司已有融資,因此有實力投入價格戰,可是即便如此,去哪兒、途牛等都還處于虧損,攜程雖然盈利但其利潤也受挫。旅行社利潤率很低,有些產品的凈利潤率不到5%,很多業者根本沒有實力打價格戰,客流自然被搶走,導致部分中小型旅游企業倒閉。”佳琦旅游機構創始人瞿佳記者。


  “人”的因素


  如果說企業有企業的“騎虎難下”,那么導游等從業者則也面臨困境和問題。


  “很多旅游從業者素質的確有些問題,但是這與行業本身的薪酬制度有關,很多導游考出導游證后,必須與旅行社掛鉤才可以從業,可他們其實并不是旅行社的全職工作人員,而是兼職性質,這種兼職導游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。也正因為這樣的性質,因此這類導游大多沒有底薪,只能靠帶團來賺錢,正常情況下,應該是依靠團費,可是由于低價游,導致團費非常低廉,根本無法負擔司機和導游的出行成本,于是導游只好依靠強制購物或增加自費景點來維持收益。”曾在多家旅行社服務過的張俊如是說。


  張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假設一個長三角周邊二日游產品,用車費、過路費、油費等需要2000元,導游和司機的人工成本需要1000元,餐費補貼和住宿補貼需要800元,再加上酒店、景區門票等可能人均費用應該在1000元左右。然而為爭奪客源所引發的低價戰,往往會給游客報價僅500元左右,其他的費用或由在線旅游商補貼,或由導游自己掏錢“買團”——導游要接團,就自己先掏錢買下旅游團,相當于抓住客源,然后再使用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的策略,以強制購物將此前的補貼成本從游客身上賺回來,于是就會出現本文開頭的一幕。


  導游與購物店聯手的方式方法層出不窮。


  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實地和輾轉采訪了解到,購物分成有幾種模式,部分導游采取的是直接將客人拉到購物店進行消費,然后根據客人消費情況來分成。另外有一種“劇情式表演型”購物,記者曾在現場看到,導游將客人帶到商店的一間會議室,接著會出現一個自稱“老板”的人,告訴大家自己剛生了雙胞胎兒子,然后開始動之以情,與游客拉家常,接著引出玉石的話題,以看似自然的方式讓大家購買,其間還會有“秘書”出現,讓“老板”出去接電話,以體現業務很繁忙。實際上,該商店內有很多裝修一模一樣的會議室,以及穿著打扮都一樣的“老板”和“秘書”,他們都有劇本,所有勸說游客購物的臺詞都一樣。最后一關則是在演完“小劇場戲碼”后,將客人帶到玉石購買處,總會有些許客人進行購買。


  至于利益分成,則會根據商品品類的不同來劃分,如果是客單價比較低的食品類商店,則按照“人頭費”計算,即無論客人消費額度是多少,只按照進店客人的數量來返利給導游,比如一個客人5元,如果一個團隊40人則返給導游200元。假如是客單價比較高的商品,比如玉石,則按照游客發生的實際消費額度來抽成,假設一個40人的團隊一共購買了2000元,則按照一定比例類似10%~20%即200~400元來返利給導游。當然,司機也需從中分一杯羹。


  所以,有時候會看到當游客消費力不足甚至不愿意購物時,導游會謾罵、司機會罷工等,因為對于這些業者而言,貼錢的低價團若缺乏購物返利,他們不僅相當于白干活,甚至還是虧本生意。


  拿什么拯救?


  既然知道了癥結所在,那么是否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呢?


  “我們當然看到了問題,所以對我們而言,現在隨著消費升級,價格不應該成為唯一的衡量標準,要從根本上改變,拿出好的產品。讓消費者改變單純比價的觀念,來比較產品和性價比。”驢媽媽創始人洪清華表示。


  當然,要做到產品的差異化也并不簡單,各大旅行社和在線旅游商在搶奪客源的同時,為了做出更多差異化的產品,也開始搶奪線下資源,比如酒店、景區、海外旅游目的地合作伙伴等。


  “這些線下旅游資源的爭奪,的確會讓不少個性化產品問世,減少價格戰。但是商家背后的資源爭奪戰會升級,就要看誰的實力更強。我們看到阿里系、攜程系都在大量進行線下資源的布局,攜程的傭金模式一直都是其收益的法寶,可是其傭金比例不低,不少合作伙伴都有抱怨,而阿里系采取的是非傭金的平臺模式,很多酒店方反映,這類模式下,酒店付出的分銷成本很低,這無疑會給攜程系造成一定的影響,這次阿里旅行改名為‘飛豬’,就是要進一步加強統一化運作和線下資源的把控。大家都在改變單一的價格戰模式,轉向比拼產品和資源掌控力。”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指出。


 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,就是導游的規范化和專業化。


  記者了解到,在海外市場,有些兼職導游都是志愿者,他們并不十分看重回報,而是以旅游講解工作為生活的樂趣,如果是全職導游,則大多有薪水保障,主要是對從業者提供的服務支付相應費用。


  “我們應該對導游進行分類。優秀的導游就應該獲得較高的報酬,因為他們的確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務,而對于劣質導游則應該吊銷導游資格,甚至罰款。導游不可‘一刀切’。我們就有一份金牌導游的名單,如果是由金牌導游帶團,則團費自然比較高,但我們保證服務質量。如果導游、司機等一線從業者受到應有的尊重,獲得應有的報酬,則可以保證他們的服務質量,自然也不需要依靠購物返利來維持生計。”途牛創始人于敦德坦言。


  “但是,旅游行業的亂象已經很多年,并不是靠短時間可以改變的。改變游客的單純比價理念、讓企業停止價格戰、協同背后的資源合作、保障導游收入等,這些事情要全部做到,還需時日。”魏長仁直言。